课文研讨:
一、整体把握
《赤壁赋》是苏轼在黄州团练副使任内,于元丰五年(1082)七月和十月两次游览赤壁后所写。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《赤壁赋》或《前赤壁赋》,称后一篇为《后赤壁赋》。此篇为前篇,苏轼借赤壁之景,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、人生的感悟。
全文分为五段,首段描述夜游赤壁的情景,展现清风徐来、水波不兴的秋江之美。第二段,通过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,引出下文关于人生短促的感叹。第三段,客人感叹人生无常,苏轼则以江水、明月为喻,提出关于事物变化与不变的哲学思考。第四段,苏轼陈述自己的见解,表明对宇宙和人生的豁达态度。最后一段,写客人转悲为喜,与苏轼共同进入忘怀得失、超然物外的境界。
二、问题探究
-
本文的感情基调并非完全消极,而是在贬谪的困境中,苏轼依然保持着豁达、超脱、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。
-
本文的体裁特色是文赋,融合了诗、赋、文的元素,既有整饬之美,又有通达流转之妙。
-
主客问答的安排使文章波澜起伏,展现了苏轼和客人对宇宙和人生的不同思考。
教学建议:
- 以诵读为主线,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“赋”的韵味。
- 对比阅读苏轼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和《后赤壁赋》,加深对《赤壁赋》的理解。
- 积累名句,如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、“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,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”等。
有关资料:
- 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宋代文学家、书画家,作品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。
- 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,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,主张“务令文字华实相副,期于适用”。
- 苏轼的散文作品,在诗、词、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补充注释:
- “明月之诗”“窈窕之章”指《诗经·陈风·月出》。
- “御风”出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的“夫列子御风而行”。
- “羽化”意为超脱尘世,成仙。
- “客有吹洞箫者”中的“客”指杨世昌,善吹箫。
参考译文:
《赤壁赋》通过主客对话的形式,表达了苏轼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。全文先描绘赤壁秋夜的美景,然后转入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最后通过主客之间的问答,阐述了苏轼对宇宙和人生的豁达态度。苏轼在文中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,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慨,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。同时,他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态度,认为即使人生短暂,也应珍惜当下,超然物外,享受自然之美。最终,客人被苏轼的豁达态度所感染,两人共同进入忘怀得失、超然物外的境界,体现了苏轼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甘肃陆港通物流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【解读】9 赤壁赋 》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